海棠书屋 > 玄幻小说 > 长袖善舞 > 第八十二章 深谋远虑

第八十二章 深谋远虑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“通过核算,净欠外债一百八十万,都是供货商的建筑材料费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全部?民工工资啥的都结清了?”

    “这是全部债务,不欠工资。”

    “也不少啊!我先得和买主沟通一下,看人家愿不愿意接这个摊子。”

    朱建怀盘算着,大清公司要想进入地产业,借助于曙光地产这个空壳是最佳机会和最短路径。至于这一百五十万元债务,说实话,现在的曙光地产公司根本不值这个钱,但要让万永贵再从他的铸造厂拿钱帮着还债,老万宁可不买这个壳,他也不会再出一分钱,朱建怀太了解万永贵的为人了。

    幸好这些债务都是建筑材料费,大清公司接手后,可以马上和债主沟通,告诉对方马上会使用更多更大量的建筑材料,先将债主稳住,这样可以不用急着为原公司还债。

    打定主意之后,朱建怀通知万永贵,大清建筑模板塔架租赁公司愿意接收曙光地产。万永贵一听大清公司,便想到这家公司的老板是朱建怀的好朋友,当初开业时他还送了花篮和贺礼,而且曙光地产使用的建筑模板和塔架,全部租赁自大清公司。

    朱建怀把自己隐藏的很好,他的所有朋友,包括最知己的朋友,一直以为大清公司只是与他有关系,但没有一个人察觉出他就是大清公司真正的老板。

    在电话里确认转让曙光地产以后,朱建怀建议万永贵和石大清见个面,他自己还是以介绍人的身份出现。见面时间定在一个周末的上午,地点就在曙光地产的办公室,见面的主要目的是当面确认转让价格和交接时间。最后,万永贵和石大清还草签了一份转让协议。

    万永贵是个精明人,但苦于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所限,再继续经营,窟窿可能会越来越大,地产这一块不仅不能为他带来收益,反而会吞噬其他板块的利润,最终他才不得不把自己亲手创建的曙光地产公司转让给别人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从公司转让中得到现金收入,通过转让却为他卸下了一大笔债务,这让他感觉轻松了很多。

    平心而论,大清公司收购曙光地产,朱建怀出价还算公道,没有占万永贵的任何便宜。

    就曙光地产这副空壳,换了别人,很少有人能出到一百五十万。

    各取所需,能用一百五十万构筑一家地产公司的基础,对于朱建怀来说,节省的费用甚至要超过这个数字。

    办完交接,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公司更名、变更经营场所、公司迁址、变更法人代表等等,这一系列事项全部办完,石大清用了将近三个月时间,这当然是在朱建怀各路关系的关照下。否则,谢云祥告诉他,如果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,半年跑完这些手续也算快的。

    通过这件事,朱建怀庆幸当初幸好让岳父石大清出面代表自己,要是换了朱家的人,不管是谁,现在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。

    如今,公司的内部事务根本不用朱建怀操心,外部事务,只要朱建怀找好关系,打好招呼,他只需等着岳父的结果就行了。

    和曙光地产交接完成后,在准备办理更名手续前,朱建怀趁下班的功夫,去大清公司找他岳父商量工作。为了减少行政人员、节俭开资,便于管理,石大清建议将大清模板塔架业务和地产开发业务合并,组成新的公司。

    朱建怀非常赞同这一建议,他将新公司起名为“大清置业有限公司”,并告诉石大清,公司今后的业务重点在地产开发,建筑模板塔架租赁为顺带业务。

    石大清佩服大女婿的眼光,原来,当初成立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的建筑模板塔架租赁公司,竟是一块跳板,为的是不失时机,更加快捷方便地切入房地产开发行业。对于朱建怀的深谋远虑,石大清暗暗称奇。

    新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伍仟万元,注册验资时,大清公司只能拿出一千万,剩下的四千万元,谢云祥的迎春置业借给一千五百万,老陈的恒信地产借给一千万,还差一千五百万,由沙河屯镇那几个兄弟解决,其中老万还拿出了六百万元。

    这些朋友也都不傻,他们早看出了朱建怀与大清公司有关系,认为他可能参股大清公司,但没想到实际上他才是公司的老板。

    不过就算是参股,只要朱建怀打个电话,他那些朋友们不仅必须全力支持,这种十天八天的借款,还不会付任何利息。

    新公司成立后,第一件事就是人才招聘。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人才倒还好办,只要薪酬到位,人才市场上并不缺乏。关键是另外一种人才,在社会上属于稀缺资源,那就是具有广泛人脉和巨大行政资源的公关人员,这样的人才主要是那些过去曾经位高权重,且在原单位人缘较好的退休官员。

    规划局的李副局长和迎春置业的谢云祥都说过,地产行业挣不挣钱、挣多少钱的关键,在于能不能拿到有升值潜力的地块。万永贵以前那个曙光地产公司的失败,也直接印证了这个说法。

    经人指点,朱建怀决定聘请国土局原局长商崇高为大清置业公司顾问。这位商局长年龄比许增天还小,刚六十出头,去年上半年退休后,一直赋闲在家。

    像商崇高这种手握大把资源的退休官员,不可能没有企业惦记,实际上自打他办完退休手续后,就有两三家地产公司登门拜访,都被他一口拒绝。不是商局长不想将手中资源变现,他才六十来岁,身体硬朗,应付场合或出差办事都毫无问题。

    一方面他不想急着出现在社会上,免得被人说闲话,他想先休息一段时间,让身心得到调整;另一方面,老商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中专毕业生,虽不一定算得上档次多高的知识分子,但看待事物的眼光还是有的,对于那些目的过于露骨的聘请,即使待遇很高,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。

    说不上是清高,但他还很看重老板的素质和企业文化。

    朱建怀和商崇高不熟,他要直接登门,怕被老商拒绝,在面子上很难看,要知道如今的朱建怀,在业内早已是响当当的名人,而且其名气还有蒸蒸日上之势。

    一次请规划局的李副局长吃饭,提起这件事,朱建怀说国土局的退休局长商崇高性格有点清高,似乎不好接近,自己朋友的大清置业公司想聘请老商做顾问,以便将来与土地部门打交道。

    李局长一听,马上打断朱建怀的话,他说这有何难?

    原来在机构改革之前,那时还没有规划和国土两个局,李局长和商崇高同在一个单位的同一个科室,商崇高是科长,老李是副科长。朱建怀听罢,喜出望外,他当即决定让李局长尽快抽时间约请商崇高面谈。

    一天下午,刚午休醒来,商崇高的电话响起,看号码不记得是谁,“老领导,别来无恙?”

    “谁呀?这么酸不啦叽的。”商崇高接起来。

    “没听出来吧?我是李春明。”

    “春明呀,我说你咋还不好好说话了呢?李局长,今天这么有空,你有什么指示?”

    “小弟哪敢指示。怎么样,退休快一年了,在家休养的不错吧?”

    “无官一身轻,睡了吃,吃了睡,心宽体胖呀。”

    “年纪大了,可别再胖了,抽时间出来转转,别总宅在家里。咱们有一年多没见面了吧?那天抽个时间出来坐坐。”

    ;